以太坊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以太坊(英文:Ethereum)是一種區塊鏈技術,於 2013 至 2014 年間程式設計師 維塔利克·布特林(英文:Vitalik Buterin)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,號稱要打造「下一個世代的比特幣」。藉由這個技術,人人可以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,並且共用以太坊的分散帳本,將交易記錄寫在同一個區塊鏈分散式帳本上。
目前以太坊區塊鏈帳本的頁數大概是:603 萬頁,約佔硬碟空間 78 GB,如果是 全節點 (整個帳本一字不漏)備份則是 1TB。
使用以太坊區塊鏈,是要付授權費/使用費的(給付給礦工和以太坊),它不收任何既有的法定貨幣,如人民幣、美金等,而是只收藉由這個同一個(以太坊)技術發行的鏈上貨幣,亦即「以太幣(英文:Ether)」。
許多媒體經常在引用時混淆兩者「以太坊」及「以太幣」,有些人甚至誤以為以太幣有兩種翻譯方式,一個為以太坊,一個是以太幣。造成這個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,可能是以太坊的英文為 "Ethereum",而以太幣的英文為其縮寫 "Ether",在交易所或錢包裡的通證代號一般為 "ETH",因此造成許多人以為以太幣(Ether, ETH)的全名就是 Ethereum。但事實上這是一個誤解。
正確的認知是:「以太坊是一個區塊鏈技術,使用該技術所架設的區塊鏈主網內,唯一接受的貨幣(用以支付授權金、使用費)即是以太幣。」
以下是一些正確和錯誤用法的比較,來自知乎:
❌ 我購買了5個以太坊
✅ 我購買了5個以太幣
❌ 以太坊價格又漲了
✅ 以太幣價格又漲了
❌ 以太幣的區塊鏈
✅ 以太坊的區塊鏈
由於整個以太坊開發和以太幣的預售,在法律和金融層面擁有一定程度的複雜性,導致一些法律實體需要被創建,其中包括以太坊基金會(英文:Ethereum Foundation)於 2014 年 6 月創建於瑞士的 Zug(即「加密谷」)。
以太坊公鏈在2015年7月30日啟動,最初的以太坊版本稱為邊境(Frontier)。就當初的發展藍圖來看,以太坊的開發會經歷四個版本,其中階段的轉換會以硬分叉來實現:
邊境(Frontier,2015年7月)
家園(Homestead,2016年3月)
大都會(Metropolis,2019年2月)
寧靜(Serenity,開發中)
以太坊最早的版本,使用工作量證明(PoW)演算法。
經過了數次分叉之後釋出的穩定版本,這個階段還沒有明顯的技術更新。
zk-Snarks(Zero-Knowledge Succinct Non-Interactive Argument of Knowledge)「簡單不交叉的零知識證明」。
實施 PoS 的早期工作:採用 Casper 共識演算法
改善智能合約的 gas 消耗機制
以抽象帳戶的概念統一外部帳戶和合約帳戶,不再區分兩者。
以太坊的最終版本「寧靜」,或稱作「以太坊 2.0」,除了會從 PoW 更新為 PoS之外,將會從底層完全翻新以太坊,並專注於改進以太坊網路的可拓展性、效率以及去中心化程度。另外,還會部署一個新的虛擬機,這對開發者更具吸引力,因為它將支持更多的程式語言,並讓執行速度更快。
以太坊2.0還將支援對分片鏈的以及其他新型的鏈,這些鏈將支持基於獨特用戶需求的隱私,權限和治理模型等等。